《全面战争》系列游戏哪个好玩
看题主配图,猜想是明年要出《三国:全面战争》了,这是想补一补课啊。作为一个老牌全战迷,我来理性的推荐一波你该玩哪一部作品。前三个图都是《三国:全面战争》的哦。先给大家安利以下时间表,这个关系到推荐的原因。2000年《幕府将军:全面战争》,2003年《中世纪:全面战争》,2004年《罗马:全面战争》,2006年《中世纪2全面战争》,2008年《帝国:全面战争》与《拿破仑:全面战争》,2011年《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2013年《罗马2:全面战争》,2015年《阿提拉:全面战争》,2016年《战锤:全面战争》,2017年《战锤2:全面战争》,2018年《三国:全面战争》。我们一个一个说,我都简练的描述下,推荐不推荐的原因,大家自己把握是否去体验。这个是全面战争开山之作,很多老玩家,这个可以领兵作战的游戏,当时还没有3D效果,所以因为场面喜欢上全战系列的朋友,肯定不是因为第一代爱上的。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在现在视觉效果冲击下,你会忍受不了它的画质。另一方面,这游戏老到STEAM上都买不到。推荐度:★推荐理由:除非是特别怀旧的朋友可以去重温一下,新人不用浪费时间。2003年《中世纪:全面战争》(没必要玩)这一代,有了3D场面了,不过大家看截图就知道了,画质依然很渣,用现在的电脑基本是体会不到任何乐趣的,全当致敬吧,实际后边会说到,让该系列在国内流行的MOD,实际都是06年左右啦,所以这个也不推荐玩。推荐度:★推荐理由:太久远了,能下到真的2代都算幸运啊。特别老的电脑,如果04年玩不了罗马,那么现在还是玩不了。但是04年之后的老电脑,是可以尝试一下《罗马:全面战争》的,看画面大家发现了吧,可以拉到如此近的3D视角,即便贴图还有点不逼真,但场面已经很震撼了。推荐度:★★推荐理由:算比较接近大家常规意识下的全战作品了,老机器玩家值得一试。2006年《中世纪2全面战争》(值得一玩)看画面就知道了,这一代作品已经效果很不错了,丰富的兵种,丰富的国家,丰富的战术,强大的3D表现力。在这一代,国内涌现出大批MOD作品,全战系列真正的开始被玩家所熟知,当然,从这一刻起,它也成了显卡级产品之一。推荐度:★★★推荐理由:最广为之人的一代作品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爱好者不容错过。2008年《帝国:全面战争》与《拿破仑:全面战争》(强烈推荐)重点来了,为什么是两个?首先08年推出的是《帝国:全面战争》,《拿破仑:全面战争》是该做的独立DLC。共同点,二者是全战唯一的热兵器题材产品。区别是什么呢?帝国有更大的世界版图,但BUG较多。拿破仑全地图规模较小,但稳定性更好。这是我至今还留在steam里的全战系列之一,而且我十分期待帝国2全战的道来。推荐度:★★★★★推荐理由:拿破仑全战不仅满足热兵器战争爱好者的需求,远距离射击更能体会到排兵布阵和以少胜多的。全战系列的十年情怀回归之作,也算满足第一批玩家的需求制作的二代作品。这一代画面上绝对没有问题了,喜欢幕府题材的玩家可以一试,我自己并没有玩幕府2,因为日本国的战争嘛,版图较小。推荐度:★★★推荐理由:操作和表现力上,这一代幕府将军没得挑,好游戏,不在乎世界版图小的可以玩。2013年《罗马2:全面战争》(强烈推荐)更严谨的美术风格,更逼真的3D画面,更全面的内政因素,对外战争和内部平叛,势力争夺,家族斗争,《罗马2:全面战争》是全战系列冷兵器题材产品的巅峰作品。虽然有人说它令人失望,但如果你没玩过罗马1的话,罗马2就是好游戏。推荐度:★★★★★推荐理由: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冷兵器主题的巅峰之作。阿提拉这一代用户规模上没有罗马2多,因为这个背景定义和罗马还多少有点联系,跨度上不是很大,这一代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因为加入游牧民族所带来的改变。我也买了正版的这款作品,但操作上对于习惯全战以前玩法的人来说,还是很难适应的,尤其是当你选择游牧民族开局,没有定居点很头疼。推荐度:★★★推荐理由:steam上可以买到,但是难度上比罗马2要难,只是喜欢冷兵器的选罗马2就够了。2016年《战锤:全面战争》(值得一玩)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游戏没问题,主要变化是题材,第一款合作题材,也是全战第一个魔幻题材。很多老全战玩家非常不适应,但很多魔幻玩家由此多了一个题材选择,看着满屏幕半兽人冲杀,也是很过瘾的事情吧。推荐度:★★★推荐理由:喜欢魔幻题材的朋友,可以试试这款结合之作。2017年《战锤2:全面战争》(值得一试)按说是全战的最新作品,为什么我才说值得一试?不仅仅是因为题材,2代出来后让很多魔幻迷大呼过瘾,但也让更多老玩家觉得全战系列越走越远了。因为是最新作,风格和规模,运行优化上几乎无可挑剔,喜欢这种表现形式的朋友可以试试。推荐度:★★★推荐理由:或许是两代战锤的洗礼,让开发商看到了制作三国的重要性。游戏目前最新,价格260多元,DCL也很贵,所以不强烈推荐。虽然还没有来,但我肯定会去买,到时候大家可以看我的测评。至于内容如何,现在也没法期待,但终于不用再MOD里玩三国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推荐度:★★★★★关注理由:好不容易考虑玩家一回,且期待开发商的诚意与表现。
什么是忍者
日本15——16世纪一百多年中,群雄割据,幕府统治名存实亡,原来中央统治力量就不强的伊贺地区一时间出现几十家割据势力,纷纷与相互攻伐,由于各势力土地兵力有限,因此靠培养“特工”——“忍者”,进行侦察、偷袭、等活动,很快在日本涌现三十多个忍者流派,最有名的要数伊贺流与甲贺流。上野忍者村的“传承馆”通过文献和实物揭开忍者日常起居与修炼的神秘面纱,原来,武功只是忍者所修行的“忍术”中一小部份,除此外还有“食、香、药、气、体”五种必修科目,俗称“忍者五道”。“食”,指的是忍者的食谱,为了轻巧出没于树枝屋顶,炼出一身卓越轻功,合格的忍者体重一般不超过六十公斤,一日三餐均以黑米、燕麦、豆腐、磨芋为主,但另一方面为保持充沛体力,因此芝麻、松子、红糖、鹌鹑等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品也不可缺少。这一食谱与现代生活倡导的“低热量、高营养”不谋而合。“香”,指忍者能通过衣服上的味道判断对方的经济情况与地位。但为了掩饰自己忍者身份,忍者常用商人、修炼者、和尚等七种变身,在“传承馆”展出的丁香、檀香、桂皮等香料便是他们用来制造不同的体味,增强变身的真实性时使用的。“药”,更不简单,忍者通常也是一名医生与药物专家,善于运用山林各种植物和草药来治伤医病。长时间潜伏时为避免蚊虫叮咬,忍者随身携带着大量驱虫药,此外还有迷香,烈性毒药、雄黄、淫羊霍等用于不同任务时的各种药品,令人叹为观止。“气”,指忍者注重修身养性,以便实战中可以集中精力,果断勇猛且处惊不变,与宋明时期武当派修炼方法有惊人的相似。“体”,是指忍者注重肌肉与关节的锻炼,同时配合、呼吸、按摩、针炙等恢复方法来锻炼自己,以适应各种武技的需要。除上述的“忍者五道”,忍者还是天文学家与化学家,可以观看星空预测天气,并调制火药与火器。例如历史上有名的忍者“猿飞佐助”所使的独门兵器就是一支射程在五十米的突火枪,比当时以火器著称的明朝中最好的鸟铳枪射程高出一倍。只可惜猿飞日月后来误入陷阱被杀,他神秘兵器从此也不知所踪,本军火史书引为憾事。忍者的武功与日本武士的武功有根本区别,忍者由于执行任务的特殊,通常不用大刀或长矛,而使用便于携带的短兵器和暗器。传说明朝中原武林出现过一种叫“八角菱”的暗器,纯钢打造,利如刀,薄如纸,大小不过两寸,散射出来如漫天花雨,且喂有剧毒,极有可能来自日本忍者之手。而忍者徒手搏击也是一绝,十根手指如钢似铁,穿胸破腹,撕颈裂头,瞬间使人至死,虽然不及中原武术博大精深,但实用性强,完全符合格斗中“一击必胜”的思想基础。再者忍者的居所也同样神秘莫测,处处机关暗通,这是为了防范其他割据势力手下忍者的威胁。从外表看来只是普通民宅,但座位旁边地板一般安有转轴,当有敌人闯进,轻拍木板,背面立即翻转,露出兵器,操刀应战。顶蓬木板也是活动的,拉下来便是折叠楼梯,便于隐藏或逃跑。日本传统房门是拉门,正同容易被人,且出入时声音较大,所以忍者的房门是转门,可以不露声色,出其不意对方。墙板上则处处有暗门,或用于逃跑,或暗藏兵器,有一间甲贺流忍者房间墙内竞有十七个暗孔,三十多种不同的兵器,简直是个隐形的兵器展柜。关于忍者的神奇传说多不胜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日本战国时代有关忍者的记载,或亲自逛逛上野忍者村。今天,真正意义上�� �忍者虽不存在了,但刻苦勤勉,顽强坚韧的特点却被当作日本人性格中最优秀的部份传承下来。也许,日本人能创造战后经济奇迹,倚靠的就是这一股忍者精神。
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
对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场战争,简单来说,就是项羽靠着个人勇猛,以及麾下的拼死一战,破釜沉舟,最终大胜秦军,打掉了秦朝的最后一点希望。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公元前209年,在那一年的秋天,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起兵响应。一时之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仿佛随时可以轻易灭掉秦朝。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以陈胜为首的大泽乡农民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而其他六国的旧贵族,也纷纷恢复了往日的。再之后,陈胜指挥起义大军,开始向咸阳方向进攻,准备一口气灭了秦朝。在陈胜的指挥下,吴广率领起义军主力,向荥阳方向进攻。打算先取荥阳,然后再攻破函谷关,最后直取咸阳。而其他几位起义军将领,则分别率领少部分,分头出击,打算帮助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复国。陈胜的这个计划,在战略上来说,确实是可行的。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时的秦朝,还非常强大,的战斗力也比较顽强,根本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轻易打垮的。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秦朝不断派,增援荥阳地区的时候,荥阳地区的抵抗力越来越强,直接导致吴广久攻不下。吴广当时率领的这支,已经是起义军中的主力了。随着主力被牵制在荥阳,农民军的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在这之后,陈胜不得不派大将周文,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绕过荥阳,避免和秦军主力交战,直接进攻函谷关,先趁着秦军主力被牵制住,攻下咸阳再说。陈胜的这套操作,可以说是经典的‘围魏救赵’的打法,原本是解围的一条好计策。但这条计策想要成功的前提,是敌人本身的全部主力,都已经被牵制住才行。此时的秦朝,大部分可以调动的主力,确实被牵制在荥阳这边。但陈胜却忘了,在骊山还有几十万骊山囚徒。这些囚徒当中,很多人都是昔日被俘虏的六国士兵。只要给他们武器,他们马上就能形成战斗力。所以,就在周文即将打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二世采纳了秦朝将领章邯的建议,赦免了这几十万囚徒,迅速把他们武装了起来。再之后,章邯带着这支囚徒,很快就击败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咸阳之危瞬间就被解除了。再之后,章邯便直接率领这支囚徒大军,前往荥阳地区增援。原本正处于胶着状态的荥阳战场,瞬间出现了变化。原本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章邯率领这支大军加入,吴广这边瞬间就被反推了。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最终,吴广被杀,他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也基本被全部歼灭。而随着吴广这边崩盘,整个秦末的起义军势力,都面临着彻底被扑灭的风险。原本轰轰烈烈的秦末起义,也就此进入了一个低谷。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被近乎全部歼灭了。所以,原本作为起义军内部分支力量的项家军,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中坚力量。所谓的项家军,就是指项羽和他叔父项梁率领的这支。项家叔侄也是楚国贵族后裔,当年那位统领楚国大军,和王翦正面抗衡的名将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早在陈胜吴广尚未起义之前,项家在会稽郡这边,就已经很有名了。毕竟是昔日的贵族之后,而且作为叔叔的项梁,更是结交甚广。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梁很快就杀了当地的郡守,联络那些昔日和自己交好的当地豪强,迅速起兵了。最开始的时候,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在起义军中其实并不起眼,只能算是一个较小的分支而已。当时起义军的主力,都掌握在陈胜和吴广的手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之多。相比之下,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当时只有几千人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随着陈胜吴广被先后,此时残存的起义军当中,规模还能达到数千人级别的,就寥寥无几了。在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支。一支就是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而另外一支,便是后来的那位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因为陈胜吴广战死,所以项羽和刘邦,才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当然,想要单凭几千人,战胜秦朝的数十万大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项家叔侄自然是要征兵,扩大的规模。但如此一来,项家叔侄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是征兵,到底要以什么名义征兵呢?以项家的名义?那肯定不行。项家虽然是楚国贵族,但是影响力也就仅限于会稽郡这一带而已。至于说会稽郡以外的人,根本就不买项家的账。所以,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召集更多的,就必须打出一杆让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大旗。既然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那自然拥立楚王的后代,是最好的选择了。所以,在这之后,项梁从民间找了一位楚怀王的后人,将其重新拥立。据说这个叫熊心的楚王后人,在被项梁拥立之前,正在乡下放羊。所以,熊心被拥立之后,大权自然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就这样,在熊心被拥立之后,项梁打着楚王的名义,去各地征召。在原本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境内,大家未必会买项家的账,但一定会买楚国王室的账。所以,在拥立熊心的同时,项梁迅速兼并了楚地内部其他几支,并且大肆征召士兵。在极短时间内,项梁便坐拥数万兵马。再之后,项梁又率领自己麾下这几万,向陈县方向进攻,击溃了原属陈胜麾下的最后一部分,并且将其彻底吞并。从这时开始,项梁率领的这支,就彻底成了起义军当中的主心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随着项梁这边逐渐壮大,秦朝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了他。到了这个时候,项梁率领的这支,和秦朝主力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了。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项梁逐渐扩张的这段时间里,秦军在忙什么呢?之前秦军已经打垮了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军主力,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其他残余农民军统统灭掉,反倒要给项梁猥琐发育的时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历史上真实的秦军,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在击溃了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之后,接下来,秦朝几乎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疯狂残存的起义军。而在当时的秦朝官方看来,在陈胜吴广之后,最需要剿灭的,并不是项梁,而是其他诸侯王后裔统领的复国势力。相比之下,项梁只是一个楚国大将的后代,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影响力,都相对有限。而那些诸侯王后裔则不一样,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常恐怖。而且,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仅仅只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已。在六国故土,百姓们对这些昔日的王族,还是非常怀念的。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就可以轻易征召起大量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指挥,恐怕都会先派,去解决这些昔日的王族,然后再去收拾威胁程度相对较小的项梁。至于说项梁后来的发展速度太快,这则是一个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意外,事先谁都没能想到。所以,在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战败之后,那位统领秦国大军的章邯,直接就带着大军转移了战场,向北方进军。与此同时,当时的秦朝高层,更是火速下令,命令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军团,南下参与农民军的战争。顺便说一下,当时秦朝能够调动的精锐力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兵团,常年防备北方的匈奴。这支长城兵团,原本由秦朝大将蒙恬统领,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监军。但后来秦二世上位的时候,矫旨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而这支长城兵团的指挥权,就落到了王翦之孙王离的手里。第二个部分,便是章邯统领的中原兵团。这部分,主要是秦朝设置在国内的,以及之前征召的那部分骊山囚徒。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之前秦始皇派往南方的岭南兵团。但这个岭南兵团,因为走得实在太远,此时想回来参战,都来不及了。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朝,其实已经是发动了倾国之力,来国内的农民起义。尤其是调动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意义更是十分重大。因为王离南下之后,北方的长城一带,就开始变得空虚起来,很有可能造成匈奴大军趁势南下,攻入中原。所以这一战,等于是压上了秦朝的国运。打赢了秦朝还能存在,打输了秦朝就注定要灭亡了。好在,章邯和王离,都是最顶尖的将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秦军先后灭掉了干掉了复国的魏王和齐王。北方的复国旧贵族势力,已经被压制了下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南方那个不起眼的项梁,竟然趁着他们在北方征战的这段时间,迅速做大了。相比北方的这些复国旧贵族,此时的项梁,才是最强的一股力量。所以接下来,秦朝自然要调转矛头,转回头先去项梁。而项梁这边,也不愿孤军奋战,主动率领主力,前去北方进行支援。于是,不久之后,双方的战争,正式打响了。秦军这边,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继续留在北方,准备进攻复国的赵国。而章邯则是率领麾下,前去迎击项梁。经过一番大战之后,最终项梁战死于定陶,麾下精锐也被章邯彻底打散。项梁的战死,对于刚刚复国的楚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楚国这边所有的军权,几乎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包括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其实也归项梁统领。至于那位被拥立的楚王熊心,则是完全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什么实权。而随着项梁战死,身为楚王的熊心,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掌权的绝好机会。项家这边,唯一能作为领头人的项羽,也仅仅只有24岁而已。不管是军功还是声望,都无法支持他完全继承项梁的兵权。此时在楚军内部,之前最开始追随项家起兵的会稽军团,基本上可以完全听命于项羽。毕竟这支的高层,都是项家的老熟人。但之后逐渐吸纳归附的那些,都是冲着楚王熊心的旗号来的。人家或许会听从项梁的指挥,但绝不会听从项羽的指挥。所以,在这之后,熊心直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统领楚军。至于项羽,则只能在宋义之下。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连项家的唯一继承人项羽,都不够资格统领。那这个宋义,难道就有这个资格了吗?其实还真有!因为宋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楚国的令尹!所谓令尹,可以理解成是楚国的丞相,基本上在楚王之下,地位最高的就是他了。早在当年楚国还没灭亡的时候,宋义就已经是楚国的丞相了。当年宋义的地位,大概和项羽他爷爷差不多。后来,随着项羽他爷爷战败,楚国全面崩盘,而后被灭,宋义也没有投降秦朝。所以,在楚国这边,老丞相宋义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至少不是项羽这个毛头小子能比的。随着项梁战死,楚国这边的精锐,几乎被消灭得七七八八。就连章邯也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算是平定了,无需再留守太多。所以项梁战死之后,章邯便再次率军返回,去和王离一起围攻赵国。而楚国这边,以熊心和宋义为首的楚国旧贵族高层,则是开始逐渐掌握了实权,项羽也开始被逐渐架空,成了宋义手下一个普通的将领。不得不说,老令尹宋义还是有点本事的。在章邯撤退之后,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声望,重新收拢残兵,再次组织起一支,并且逐渐击败了章邯留在南方的一些将军。此后,熊心和宋义等高层商量之后,觉得还是得继续去支援赵国。如果赵国被灭了,那下一步楚国自己也会被灭,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当时的局面是,不光楚国这边出兵,救援被围困的赵国。就连其他几个复国的诸侯国,也尽可能地派遣大军,去支援赵国,大家都不希望赵国被灭。就这样,在这之后,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统领楚军北上,前去给赵国解围。至于项羽,则是只能在宋义之下,做一个次将。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最终,宋义带着麾下的楚军,来到了巨鹿地区。其他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基本上也都来到了巨鹿,和章邯王离统领的秦军,展开了对峙。至于赵国,基本上就已经被王离彻底围困在城里了。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巨鹿之战以前,所有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过于复杂,所以在巨鹿之战当中,才会发生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宋义带着楚国,抵达巨鹿地区以后,忽然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此时在联军当中,好像就数楚国最强了。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章邯和王离已经横扫北方,灭掉了刚刚复国的魏国和齐国。韩国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就比较弱,此时也是一样,能够复国,还是因为之前项梁借了他们一些。所以此时前来支援,基本上就是凑数的。魏国基本全灭,齐国只剩下少量,赵国主力被围,燕国也没多少人。这样算下来,其他几个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加起来也没多少人。想要给赵国解围,还是得看楚国的。但问题是,此时宋义如果带着楚军,一头撞上去,拼死拼活替赵国解了围,这对楚国有什么好处吗?答案很显然,半点好处都没有。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等到秦军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彻底两败俱伤之后,再进行,如此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最差的结果,也是要等城里的赵国,坚守到最后一刻,尽可能给秦军造成的消耗更大一些,这样对楚军才是最有利的。所以,当楚军到了安阳之后,就再也不往前走了,反倒是就地驻扎了起来。接下来的整整四十六天里,楚军一步未动,一直在等待机会。顺便说一句,在这段时间内,其实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联军这边,宋义虽然没有派兵去进攻楚军,但私下的活动一直都没停。比如说,宋义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国的认可,被公推为盟主,可以名义上统领其他诸侯国的。再比如,宋义还私底下和齐国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了齐国做宰相。显然,宋义也没安什么好心。此时的宋义,估计也是想着在这场乱战当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如果顺利的话,这场大战之后,楚国全归宋义统领,齐国那边宰相又是他的儿子。在这个乱世当中,宋家说不定就成了最后的胜利者。除了联军这边之外,在楚国后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在前线准备交战的同时,熊心也意识到,楚国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多。之前陈胜和秦军交战期间,曾经趁着双方在荥阳对峙期间,派遣大军去偷袭秦国腹地,差点就直接拿下了咸阳。多亏了章邯及时征召了几十万骊山囚徒,这才避免了咸阳被攻破。然而此时,秦朝的主力,基本上都被牵制在巨鹿战场上。而咸阳那边,也再难找出几十万骊山囚徒了,可以说是无比的空虚。既然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抽调一些,前去偷袭咸阳呢?只要咸阳被打下来,巨鹿那边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所以,在此期间,熊心提出号召,提倡大家一起去进攻咸阳。而在这些响应的当中,规模最大的,就要数刘邦统领的沛县军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邦才率先攻入咸阳,成了秦朝的终结者。刘邦那边,我们暂且不提,继续来说巨鹿战场这边。随着宋义在安阳地区,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场的局势越来越恶化。首先,已经被围困许久的赵国,已经坚持到了极致,再难坚持下去了。秦军这边,章邯加上王离统领的,总数已经超过四十万,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至于联军这边,宋义当时直辖的楚军,大概有六万多人。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援军,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就算加起来的话,总兵力仍是远逊色于秦军。之前有赵国,依托城池牵制秦军,双方还有的打。可一旦赵国被打败,秦军可以抽调所有兵力,对付这些前来救援的联军,联军这边几乎就是必败无疑了。所以,在之前的四十六天里,联军内部也逐渐产生了矛盾。大家希望秦军被赵国削弱,但却不希望赵国就此倒下,更不希望自家因此而战败。所以,反对宋义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强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才有机会袭杀宋义。在僵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某天清晨,项羽忽然进入了宋义的帅帐,直接刺杀了宋义。而随着宋义被杀,楚军内部对宋义的反对声音,也已经越发高涨。再加上楚国的复,本就是项家牵头组建的。所以,宋义被杀之后,项羽很快就接管了楚军的领导权,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但是,成功取得楚军领导权的项羽,其实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境地。首先,宋义并不是单纯的楚军将领,更是联军的统帅。而联军统帅的这个地位,项羽暂时是无法继承的。其次,以下属的身份,刺杀军事主官,这也是很不得人心的。如果项羽接下来不能率领楚军,击败秦军的话,那项羽几乎铁定要被清算。所以,这一战,不光是楚军的背水一战,更是项羽本人的背水一战。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夺回叔父项梁的领导权,这是他的本分。因为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项梁之前的努力,楚国的复国根本就是空话。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要知道,此时的秦军,兵力比联军更多。而项羽能真正指挥的,也就只有楚军而已。对于接下来的战争过程,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正史记载,接下来项羽其实打得很简单。首先,项羽率领所有楚军,渡过的黄河。过河之后,项羽凿沉了所有的船,并且砸坏了所有的锅,以此来激发楚军士气。在这之后,楚军士气大振,拼死作战,终于以少胜多,战胜了王离统领的秦军。但是,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这场战争的真实经过,可能是这样的。首先,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虽然将赵国残余势力,彻底围困在城里,但王离本人并不愿意强攻,而是想通过谈判的,让赵国主动投降。这也是为什么联军等了四十六天之后,赵国依然没有被攻下了的原因。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兵团的粮草补给,已经彻底耗尽。长城兵团的补给通道,都掌握在章邯的手里。而章邯和王离之间,又因为权力和功劳之类的问题,存在一些小小的间隙。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接下来,项羽率兵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以此来激发楚军的士气。但项羽此时也明白,真正能帮他打硬仗的,其实就只有他手下那支起家的会稽兵团而已。好在,这支会稽兵团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因为早在起兵之前,项梁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锻造了不少武器和铠甲。这足以将会稽军团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重装。再之后,靠着会稽兵团的彪悍战斗力,项羽向章邯把守的秦军粮道,展开了突袭。因为章邯本就和王离存在一些小问题,所以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去阻击项羽。于是,就这样,项羽奇迹般地打断了王离的补给通道。而随着补给通道被打断,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顿时军心大乱。没了补给,就算长城兵团战斗力再强,仍是无力回天。而且,随着项羽主动参战,其他诸侯国也不甘落后。在项羽顶住了秦军最猛烈的攻击之后,其他诸侯国的援军,也开始纷纷进攻,围殴王离兵团。就这样,经过一番围攻之后,王离兵团被彻底打乱,最后被打得全军覆没。在这个过程当中,章邯或许有救援的机会。但却因为心里的那点小猫腻,最后看着王离被硬生生消灭了。此时的章邯,大概是想着,自己接下来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转。毕竟就算王离被消灭,他手下的秦军,一样可以反推联军。而且,经过苦战之后的联军,势必会有所衰落,最后全灭联军的功劳,肯定是跑不了。此战之后,章邯可以一战剿灭几大诸侯国的主力,立下不世之功。以后在秦朝内部,他的地位也会极高。所以,巨鹿之战后期,章邯率军撤退到棘原。而打赢了巨鹿之战的项羽,在联军内部威势暴涨,很自然地就得到了联军的指挥权,成了联军的统帅。再之后,项羽率领联军,进驻漳水南岸,和章邯再次展开对峙。然而这一次,项羽却再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败章邯。这场对峙,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其中,或许有项羽想要借此机会,逐渐收拢权力,彻底控制联军的原因。同时,章邯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原本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项羽和章邯势必会有一场大战。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将彻底决定秦末历史的走向。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原来,刘邦已经成功偷袭咸阳,逼得子婴投降了。随着子婴投降,秦朝就不存在了。此时的章邯,继续抵抗,显然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这之后,章邯和项羽谈妥了条件,直接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得以继续率军,一路杀向咸阳。再之后,就是项羽入主咸阳,以及鸿门宴的故事了。纵观巨鹿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个人勇武,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确实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但同时,这场战争,绝对不是项羽单纯砸个锅凿个船,鼓励一下士气,就能直接打赢的。真正影响胜负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战场之内,而是在于战场之外。但可惜的是,后世很多将军,从来都只学到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莽撞,却没有意识到,项羽这样做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