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攻略 > 游戏攻略

《暖雪》慈母教圣文基本介绍(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时间:2023-03-22 09:54:10人气:792 作者:未知

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何刘邦、李渊庙号称“高祖”,而赵匡胤和朱元璋却称“太祖”呢?别小看这一字之差,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所谓庙号,是古代君主在去世之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庙号也代表了君王一生的功绩和评价。我国古代的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到了周朝建立后,废除了庙号制度,因此周天子只有谥号而没有庙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他就认为,不管是庙号还是谥号,都存在有“子议父、臣议君”的情况,作为君王,怎能任由后人对自己肆意评论呢?所以,秦朝彻底废除了关于庙号与谥号的所有制度。但到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去世君主定庙号以及谥号的这个传统被重新拾了起来,并且由此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而在这两千多年中,庙号也从最开始的三种演变为后来的五花八门,比如单是其中“祖”这个庙号,就先后产生了几十种不一样的“祖”。有太祖、高祖、世祖、烈祖、圣祖等等,据史料考证,光是这个“祖”,就多达55种。那么,这么多所谓的“祖”,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呢?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朝的刘邦、唐朝的李渊,他们二人的庙号为“高祖”,而同样是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和朱元璋,庙号却是“太祖”,这又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就以这四人为例,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庙号为何会不同。先说刘邦。需要说明的是,刘邦的庙号,其实并不是什么“高祖”,这个所谓的“汉高祖”庙号,是后人以讹传讹而来的。那么,刘邦真正的庙号叫什么呢?准确的答案,则是叫“汉太祖”。“帝(指刘邦)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汉书》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正儿八经的庙号是叫做“汉太祖”,而他的谥号则是叫做“高皇帝”,因此,刘邦全部的头衔连起来的话那就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而之所以后人会习惯性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其实这都是司马迁的责任,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对刘邦的头衔进行了省略,采用了“汉高祖”这个名称,因此后世也就习惯称呼刘邦为“汉高祖”了。当然,司马迁这么做,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前文讲过,自打商朝灭亡之后,一直到汉朝建立之前,庙号就处于被废除的情况,换而言之,就是有几百年的时间内,没人再用过庙号,仅仅是在周朝时使用过谥号。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建立之初的庙号制度是相当不完善的,虽说刘邦有了庙号,但当时的人们对此的概念不深,因此就出现了司马迁用谥号“高”来代替刘邦的宗庙。毕竟,汉高祖写起来,要比“汉太祖高皇帝”简单方便得多。不过,抛开司马迁贪图方便的因素不谈,刘邦之所以被其子孙上庙号为“太祖”,这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宗庙制度中,有“天子七庙”的说法,通俗地讲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这其中的“一祖”指的是“始祖”,说的简单点就是“始受封者”,也就是第一个接受分封、册封的人。而其中的“二宗”,则指的是“太祖”和“太宗”。所谓太祖,是指“始受命者”,意思就是第一个接受天命成为天子的人,举个例子,在周朝时,第一个接受天命的人是周文王,因此,周文王就是周朝的“太祖”。而我们再来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的起点并不高,刘太公只是个普通人而已,也没有什么爵位,因此,他虽说是刘邦的父亲,但却不能算是“始受封者”,即不是始祖。那么汉朝的始祖是谁呢?没错正是刘邦本人。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当时刘邦被封为了“汉王”,这是他第一个正儿八经的爵位,因此,刘邦是汉朝的“始受封者”。同时,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因此他也是汉朝的“始受命者”。也就是说,刘邦一人身兼“始受封者”和“始受命者”两个身份,所以,按照宗庙制度,刘邦的庙号被称为“汉太祖”是理所应当的。再来说说李渊。我们都知道,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庙号却并非是“唐太祖”,而是“唐高祖”,为什么他和刘邦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李渊并非是李唐王朝的“始受封者”。李唐家族的“始受命者”,其实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李虎在去世时,因功被刚刚建立的北周追封“唐国公”,所以,他才算是李唐的“始受命者”。正因为如此,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分别对爷爷李虎,以及父亲李昞进行了追封。其中,李渊为爷爷李虎为上的谥号为“景”,庙号为“唐太祖”,为父亲李昞上的谥号为“元”,而庙号则是“唐世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渊虽说是事实上的开国皇帝,但其登基前的爵位是继承于爷爷和父亲,并且他也是“以唐之名成国”,因此,他就只能做“唐高祖”了。当然,在后来李渊的庙号曾经被改动过,由“唐高祖”改为了“唐太祖”,什么原因呢?这还是发生在南唐时期的事情。众所周知,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他这个刚建立时国号为“齐”,但不久他又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因此又奉唐朝为正朔,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既然奉了唐朝为正朔,那么自然要对唐朝的历代皇帝进行祭祀供奉,但在李昪去世时,他的儿孙们安排太庙牌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因为南唐是李昪建立的,因此他就有自己的帝系,也就是说,南唐得把从李恪开始往下排,分别进行追谥并上庙号。这样一来,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以及其后人就入了南唐太庙,与此同时李昪作为南唐的开国皇帝,自然得把他加进去,当时,李昪的庙号被定为为“烈祖”。但在这种情况下,留给唐朝先祖的位置就不多了,毕竟太庙位置有限,因此就需要踢出去几个人。但如果把李渊踢出去肯定不合适,毕竟前文也讲到,李渊是唐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最终南唐的皇帝和大臣经过琢磨,发现把李渊的爷爷李虎踢出去还是可以的。毕竟,如果没有李渊,几百年后谁还知道李虎是何许人也?所以,南唐最终决定,高祖李渊有“克定之业”,也是实际上的“受命之君”,因此就把他的唐高祖改为了唐太祖,而李渊的爷爷李虎,就这么被强行剥夺了“唐太祖”的庙号。还有就是赵匡胤赵匡胤之所以称“宋太祖”而不称“宋高祖”,除了他与刘邦一样,是大宋朝的始受命者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而说到这个原因,就需要说一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五代十国时期,“高祖”与“太祖”这两个庙号均可以作为开国皇帝的庙号,只要结合该皇帝先人是否有爵位,就可以按实际情况给其上相应的庙号。比如我们要说的石敬瑭,他死后的庙后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但我们都知道,石敬瑭这一辈子干过最“出名”的事情,就是为了击败后唐的李从珂,甘愿去找契丹人,许诺只要契丹人出兵,那么他就认契丹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爸爸”。这就是石敬瑭“儿皇帝”的由来,并且不仅如此,石敬瑭还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同时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及以“儿国”自居。总之,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援助,基本上是脸都不要了,正因为如此,他才因此这件事留下了千百年的骂名。而到了宋朝建立时,鉴于石敬瑭的所作所为性质实在是太恶劣,并且石敬瑭的名声在当时已经臭了,所以就一致决定,石敬瑭“高祖”这个庙号自此弃之不用。所以,作为宋朝的始受命者赵匡胤,庙号只能选用“太祖”,哪怕是他祖上曾受封国爵位,但也不愿意和不肯再使用“高祖”这个庙号。没别的原因,就是太恶心人了。并且不只是宋朝,在宋朝之后的所有朝代,“高祖”这个庙号全都不再使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儿皇帝”石敬瑭。因此,也是从宋朝开始,“太祖”成了开国皇帝的标配庙号。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太宗”这个庙号,我们都知道,太宗这个庙号一般都是给某个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并且,太宗这个庙号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在宋朝以及宋朝以后,是仅次于开国皇帝“太祖”的上隆庙号,比什么“烈祖”、“世祖”、“肃祖”都要高。而之所以“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会这么高,还得从东汉灭亡时说起。东汉灭亡后,原本严谨的庙号系统逐渐开始变得有些浮夸,而导致庙号浮夸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曹魏家的人,也就是曹操、曹丕和曹叡这爷孙三人。当时曹后,曹丕给老爹上了一个“太祖”的庙号,而等到他去世,其子魏明帝曹叡又给曹丕上了一个“世祖”庙号。到了曹叡快去世的时候,他自认为自己功绩颇大,也能称“祖”,所以就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烈祖”庙号,并用在了自己身上。你看,光是曹魏这三代人,就产生了“太祖”、“世祖”以及“烈祖”三个“祖”,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原本在两汉时期十分严谨的庙号体系,已经呈现出滥用和浮夸的现象了。之后的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南北朝时期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的庙号完全没有了严谨性,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而到了唐朝建立后,就有心恢复庙号的严谨,因此,前文提到的李渊,就是唐朝严格执行庙号制度第一人,只称“高祖”而不称“太祖”。而到了李世民在位时,他不仅具有“龙凤之姿、天曰之表”,同时还削平四方,荡涤八荒,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建立了旷世伟业的伟业。如此功绩,但他死后,却依然严格按照汉制,上了“太宗”这个庙号,由此可见,大唐是真的想恢复曾经庙号的严谨。而正是因为李世民有如此功绩的人使用了“太宗”,因此,“太宗”这个庙号的地位也就逐渐增高。并且,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就是唐高宗,其一生的功绩虽说比不上父亲李世民,但若是放在其他朝代,当一个开国皇帝还是绰绰有余的,但他也只敢使用“高宗”这个庙号。所以,从唐朝开始,庙号的严谨性就逐渐恢复,不再像魏晋时期那么浮夸。同时,由于李世民曾经使用过“太宗”这个庙号,因此后世就将具备一定功绩,且是开国后第二位的皇帝之庙号,定为了“太宗”,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清朝。这就是为何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庙号为“宋太宗”的原因。最后再说朱元璋朱元璋称“明太祖”的原因就不用赘述了,他祖上啥情况相信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纯粹是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那种,并且大明朝野确实是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所以,他既是明朝的“始受封者”(被封为吴王),也是明朝的“始受命者”(建立大明),因此,其庙号为“明太祖”一点都不为过。而明朝除了朱元璋之外,在其他皇帝的庙号中,还有几个十分有意思的细节。首先就是“明太宗”这个庙号被人强行消失了。原本,明太宗的这个庙号,是应该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并且,在他登基后,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计划将“太宗”庙号留给自己用的。结果,朱允炆在位四年,就被叔叔朱棣赶了下去,而朱棣在位时期,征蒙古,下西洋,又开创永乐盛世,因此在他死后,当仁不让的用了“明太宗”这个庙号。至于朱允炆,干脆连个庙号都没有,后世仅称呼他为“建文帝”(建文是朱允炆在位时的年号)。而按照这个情况如果一直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后世应该称呼朱棣为“明太宗”,但我们都知道,说起来朱棣,都是称呼他为“明成祖”,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了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身上。嘉靖皇帝本来是皇室的小宗,其父为兴献王朱祐杬,按照常理来说,朱厚熜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但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死得突然,导致没有留下子嗣,因此当时朝堂上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最终挑选了朱厚照的堂弟,也就是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皇帝。而嘉靖皇帝登基之后,一来是为了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搬进太庙祭祀,二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和老祖宗朱棣一样,都属于是“外藩继位”,因此就强行给朱棣改了庙号。最开始,朝臣们的建议是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明世祖”,毕竟世祖这个庙号还是相当不错的,曾经延续汉朝国祚的光武帝刘秀,其庙号正是“汉世祖”,因此,依照朱棣的功绩,定为“世祖”也算不错。但是,嘉靖皇帝自己又想把“世”这个庙号留给自己,所以就不肯将这个字给朱棣,最后,硬是发明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成祖”,强行安排给了朱棣。所以最终,我们就看到了朱棣成了“明成祖”,而嘉靖帝朱厚熜则成了“明世宗”。除此之外,在大明朝,有几个庙号是被弃之不用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高祖”,是因为儿皇帝石敬瑭的关系,另外,在唐朝地位还算很高的“高宗”这个庙号,明朝的皇帝也没有使用。为何?就是因为在宋朝时,出了一个丢失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赵构,因此,在崇尚民族气节,以及推崇岳飞的明朝,这个“高宗”庙号自然就不会有人肯用。还有就是“中宗”这个庙号也是如此,原因是唐朝的唐中宗李显,李显登基后,任由妻女乱政,并且最终还被妻女毒死,同时晋朝时晋中宗司马睿,登基后更是成了权臣的傀儡。因此,“中宗”这个曾经也算高级的庙号,因为这两人变得低级,所以也就被明朝弃之不用了。顺便再说几句清朝的庙号。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从唐朝开始已经逐渐恢复严谨性的庙号体系,则被再度滥用和浮夸起来。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如果按照宗庙制度来讲,他是不能被称为“太祖”的,原因很简单,他活着的时候,清朝尚未建立,当时还叫后金。只不过,清朝的实际建立者皇太极在登基后,自愿把“太祖”庙号让给老爹,自己得了一个“清太宗”庙号。当然,这也不算太过分,包括顺治皇帝的庙号“清世祖”也不离谱,毕竟顺治在位时,清朝入主中原,他对于清朝而言的功绩,也勉强能担得起“世祖”这个庙号。但从康熙开始,就有点夸张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康熙是守成之君,虽说他确实有一定的功绩,但不管怎么说,都不能称“祖”。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雍正却为他上了一个“圣祖”的庙号,这显然不合规制。究其原因,是雍正为了压制诸兄弟对自己继位的不满,因此才会过分的尊崇父亲康熙,以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正是为了突出这份尊崇,他才不顾规制,硬是给康熙上了“清圣祖”这个庙号。所以,有清一朝,就出现了三个“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还有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的庙号为“清高宗”,而我们在前文讲过,自打出了宋高宗赵构之后,“高宗”这个庙号其实是有些贬意,为何乾隆会使用这个庙号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乾隆的儿子嘉庆对乾隆退位后依然不放权感到不满,所以才会刻意把“高宗”这个庙号翻出来上给了父亲,这背后什么意思不言而喻。综上所述,刘邦由于身兼“始受封者”和“始受命者”两个身份,因此他的庙号为“汉太祖”合情合理,而李渊则是因为其爷爷李虎是“始受封者”,他只是“始受命者”,加上唐朝有意恢复庙号的严谨性,所以他的庙号只能是“唐高祖”,而赵匡胤是因为石敬瑭用过“高祖”这个庙号,所以就刻意避开,用了“宋太祖”,至于朱元璋,他是古代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因此他用“明太祖”为庙号是名副其实的。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天宝三载,为何显得有些特殊

题主的意思是不是说改年为载?唐玄宗改年为载和老子李耳有关。在追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开头就显示“天保三载”,大家都知道,原著就是大唐玄宗天宝三载的故事,现在不许虚构历史嘛!电视剧不得不把天宝改为天保。读历史时经常看到贞观二年、开元三年、乾隆五十年之类的,这猛不丁的蹦出来一个天宝三载是什么东东啊?为什么称“载”不称“年”呢?都哪个皇帝这样子呢?据说成书于汉代的《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就是说夏朝是称“岁”,商代称“祀”,周朝才称“年”,在夏商周之前的唐虞时代是称“载”的。唐虞是指谁呢?就是唐尧、虞舜,上古的贤君尧舜禹中的前二位。在周朝称“年”之后,秦汉以来,历代都是约定成俗称“年”的,一直到了大唐玄宗天宝二年(743)。玄宗李隆基是一个很能干的人,联合姑姑太平协助父亲发动唐隆,把父亲扶上皇位,又斗倒姑姑获得大权,之后亲贤远佞,励精图治,把大唐打造成天朝盛国,开创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到了开元二十九年(741)的时候,玄宗陛下可谓睥睨天下、踌躇满志,觉得自己一生也圆满了,可以进入享乐时代了。这时候呢,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报告说:"玄元皇帝降见于丹凤门之通衢,告赐灵符在尹喜之故宅。"就是说李唐皇帝追认的神仙祖先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李耳在丹凤门现身,告诉他田同秀,可以上奏皇帝在桃林故关尹喜旧宅处取金匮灵符,那是老祖宗太上老君赐给皇帝灰孙子的灵符。因为太上老君所赐的宝符“潜应改元”,所以在开元三十年(742)的正月初一,玄宗大赦天下,改元天宝。改元后的第八天,正月初八,把太上老君降赐的宝符安置在玄元庙,二月,玄宗加上尊号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又给庄子加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为通玄真人,列子号为冲虚真人,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天宝二年(743),玄宗还追尊之前追尊为玄元皇帝的老君李耳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李耳的爹李敬也追尊为先天太上皇,母亲益寿氏号先天太后,对了,还有他们家追认的始祖皋陶也追尊为德明皇帝,好一通折腾啊!天宝三年(744)正月初一,又改年为载,玄宗为什么要改年为载呢?前面简单说了,唐尧虞舜时代才叫载呢!在儒家观念中,尧舜时代是一个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尧舜时代的政治形态也是封建王朝有雄心壮志皇帝们向往的典范,韦小宝都知道恭维小玄子“鸟生鱼汤”,可以知道皇帝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上古贤君。玄宗自然不例外,他觉得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非凡成就,已经和尧舜距离不远了,自然要效法尧舜,所以改“年”为“载”。《唐大诏令集·改天宝三年为载制》:“历观载籍,详求前制,而唐虞之际,焕乎可述,用是钦若旧典,以协惟新,可改天宝三年为三载。”玄宗改“年”为“载”,除了效法尧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两年太上老君赐宝符于玄宗,宝符上有“天宝千载”或者“天宝万载”的字样。再说“载”是生物和更始的意思,比“年”更有象征意义,可以体现出统治者更多的政治抱负,也更能满足玄宗媲美尧舜之治的政治理想。玄宗陛下晚年真是自我膨胀到极致了,他早年并不相信神仙长生之说,对道教只是利用,那时候还纯属典型的实用主义。谁也没想到,到了晚年的玄宗却真的崇信道教沉迷其中,追尊道教神仙祖宗,册封道士官爵、土地财产,不但把《道德经》奉为诸经之首,还亲自注解《道德经》,弘扬道教,以至于迷信长生、怠于政事,引导国人都沉浸在崇拜太上老君的氛围中,让道教也在他那个时代发展到顶峰。······天宝年间的玄宗真的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沉溺酒色、荒淫无度,亲佞远贤,怠政倦事,搞的政治,终于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玄宗仓惶西逃,次年七月,太子李亨自立为帝,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上皇。肃宗继位后面对的局面糜烂不堪,兵荒马乱的也顾不上搞那些形式主义,纪年就还是沿用的旧例,称至德元载(756)。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两京,肃宗返回长安,才在次年(758)二月,下诏改元乾元。肃宗认为改年为载,没有像尧舜一样安享太平,反而引发安史之乱,几乎亡国,都是标新立异惹的祸,因此,肃宗宣布把“载”重新改回“年”,从此,直到大青亡国,纪年用字再也没有折腾过,玄宗的失败案例在前,谁还去触那霉头?其实,肃宗的折腾劲也不比差多少,他在晚年还去年号,只称元年,改子正为寅正,好意思埋怨折腾?就是这样。图片截图长安十二时辰参考资料:旧唐书、唐玄宗与政教关系等透过表象寻找历史,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朱高炽和朱高煦母亲

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母亲都是仁孝文皇后徐氏。   她生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朱棣原配皇后,明朝开国功臣、中山武宁王徐达长女,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有“女诸生”的美誉。徐氏自幼入宫,选在燕王朱棣之侧,洪武九年正月被册封为燕王妃,深得孝慈高皇后喜爱;洪武十三年三月,随朱棣就藩北平,夫妻情深,王府内政肃然;建文元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徐氏镇守北平参与军务,使朱棣无后顾之忧;建文四年十一月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七月崩于南京,十月上谥号曰“仁孝皇后”。   永乐十一年二月,葬于长陵。永乐二十二年九月,明仁宗上仁孝皇后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如何评价明孝宗朱佑樘

谢悟空!明孝宗,名朱祐樘,明朝第九代皇帝,庙号,孝宗,溢号,敬皇帝,年号,弘治,在位,卒三十六岁。明孝宗是继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又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勤政务实,打击,重用贤能,问政议政,重视法度,发展经济,使明朝出现了社会繁荣稳定,安居乐业的景象,开创了明朝的"弘治中兴"。明孝宗还是一个严以律己的皇帝。他宽厚仁慈,勤于政事,不近酒色,带头节俭,尊重司法,深受臣民和历史好评。明孝宗也是一个对爱情比较专一的皇帝,他一生只宠幸一个女人,从不象其他帝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还要在外沾花惹草,沉醉于酒色,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情圣。由于早年经历坎坷,明孝宗从小身板比较弱,加上长时政务压身,使其身体每况愈下,这让他后期产生了强身去病的幻想,也让一些奸侫小人乘机讨好于他,幸亏清醒及时,才使李广等宦官对朝政的祸乱未能得逞。对明孝宗的评价,历史和后来许多名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是帝王三代以后少有的几个明君贤主之一,对历史也曾作过比较大的贡献,只是英年早逝,在让人们为之生命短暂惋惜的同时,也为历史过早失去明孝宗朱祐樘而感到无比痛心。

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清初满族有的传统。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安葬地宫。▲清永陵地宫骨灰罐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又有什么不可呢。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关系不大。▲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隆裕太后棺椁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相关文章

  • 《汉字找茬王》攻略——找出美味甜点通关攻略

    《汉字找茬王》攻略——找出美味甜点通关攻略

    汉字找茬王游戏是抖音上热火的文字闯关游戏,其中关卡找出美味甜点怎么过?这一关是熟悉的连词消除关卡,其中包含了许多甜点,大家需要依次找到。下面是轻轻松松宇宙最强
  • 《黎明觉醒》攻略——遗落之城玩法解析

    《黎明觉醒》攻略——遗落之城玩法解析

    《黎明觉醒》是一款开放世界生存手游,游戏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无缝开放世界,让玩家真实体验到现实世界的各种环境,在极端天气中求生。或许一些玩家会问,《黎明觉醒》中遗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0-2025 www.howork.cn All Right Reser 好哇下载站鲁ICP备17017723号-4 免责申明

声明: 本站所有手机app软件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网站地图